《中国金融》|熊军:发挥期货市场建设农业强国功能

Connor USDT交易app 2023-05-08 163 0

导读:通过发挥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多种功能中国期货,期货市场能够在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作者|熊军「郑州商品交易所理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8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期货。农业强国建设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增强产业发展韧性、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全球期货市场发展历史看,期货市场均发源于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期货市场也从农产品起家,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已上市39个涉农期货期权产品,推出了“保险+期货”“商储无忧”“稳价订单”等创新业务模式,打造了“稳企安农 护航实体”“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等市场服务品牌,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衍生品工具和服务体系,具备服务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条件。通过发挥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多种功能,期货市场能够在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

服务保供稳价中国期货,助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中国期货。农业是典型的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时常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产品价格易发生大幅波动,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供给。期货市场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形成连续、公开、透明、权威的期货价格,反映标的商品的远期供求预期,对未来现货价格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为市场主体经营决策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相关研究表明,以我国期货市场当前期货价格预测未来3~6个月的现货价格,预测偏差不超过10%。生猪期货上市后,期货市场有效助力市场主体预判行情走势,为政府科学制定收抛储政策提供参考,在猪价下跌周期中有效保护了生猪产能,助力“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立足我国油脂油料产品依赖进口的实际情况,期货市场成功将进口大豆、进口菜籽粕纳入期货交割体系,便利市场主体通过期货市场积极稳妥利用国外农产品资源,更好地满足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我国油脂油料产品的供给安全。尿素期货上市后,期货市场紧跟市场需求,创新推出尿素“商储无忧”试点,鼓励承储企业在承担国家化肥商业储备任务期间,利用尿素期货规避价格下跌风险,帮助承储企业顺利完成商储任务,不仅提升了企业承储积极性,而且稳定了国内尿素价格和供应,保障了春耕用肥。期货市场为完善大宗商品储备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创新升级贸易模式中国期货,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中国期货。产业链韧性强意味着产业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由于农产品供给弹性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基于期货市场发展而来的“期货+升贴水”基差贸易模式在农业风险管理中被广泛采用,产业链主体通过期货套保将自身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使买卖双方原本相互对立的博弈关系变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相较于传统现货“一口价”交易,基差贸易增强了上下游之间的黏性。据了解,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糖业公司,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主营业务毛利率波动性明显下降,目前白糖基差点价业务已达到其白糖总贸易量的70%,公司还利用白糖期权探索开展含权贸易,为下游客户提供最高采购价保护,增强了产业链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冲击的能力。目前,国内85%以上的重点制糖集团、80%以上的棉花和菜籽粕及60%以上的菜籽油现货贸易均采用基差点价,基差贸易已成为许多农产品贸易的主流模式,为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期货方案。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中国期货,优化农业经营体系

展开全文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中国期货。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突出,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防范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保障企业订单履约能力是其中的关键。近年来,“期货+”等经营模式的出现,为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提供了创新和尝试。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疆利华棉业公司借力棉花期货,探索出“期货+订单+土地流转”的创新经营模式。成立棉花农业合作社,按照棉花期货标准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通过订单锁定棉花采购货源,利用棉花期货套期保值锁定经营风险,最终形成棉农、棉企、市场等各方良性循环发展的格局。目前,以“期货+”为纽带的创新业务模式已在棉花、大豆、玉米、红枣等多个重要农产品中推行,为完善农企利益联结、优化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拓展产业价值链中国期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中国期货。产业兴旺是条“金扁担”,一头挑着“集体增收”,一头挑着“农民致富”。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传统农业产业链短、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期货交割商品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同时对商品仓储、包装、冷链、质检等有明确要求,能够带动商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助力农产品增值和效益提升。苹果期货上市后,许多大型苹果企业参照苹果期货质量标准组织果农开展苹果种植、采购,强化标准化分级理念,通过“优果优价”帮助农民增收。红枣期货上市后,期货市场积极推动行业建立量化标准指标体系,研发推广机械化质检设备。近年来,红枣交易“度量衡”逐步统一并得到市场普遍认同,有效帮助企业扩大销售范围,带动枣农收益提高约20%~30%。例如,新疆果业集团委托红枣主产区麦盖提县当地企业代加工符合期货交割标准的红枣,盘活当地10家濒临倒闭的红枣加工厂,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实现了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探索综合金融服务中国期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期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金融的重要支持。期货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加快探索与银行、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工具凝聚合力,形成综合支农惠农金融服务体系。“保险+期货”作为金融跨界服务“三农”的新方式,连续八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截至目前已为棉花、白糖、苹果、红枣、大豆、玉米、生猪、天然橡胶等15个农产品提供价格或收入保障,金融支农服务乡村振兴的示范效应日益突出,形成了期货交易所、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的新发展格局。为纾解企业融资难题,期货市场联合农业发展银行、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创新推出“保值贷”业务,通过为棉花购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有效保证了棉花市场主体的正常经营,探索出了一条银期合作协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截至2022年底,棉花“保值贷”业务已累计注册期货标准仓单42万吨,对应贷款金额61亿元,占当年农业发展银行投放棉花贷款总金额的11%。同时,期货市场联合商业银行创新开展期货标准仓单“买断式回购”业务,为有需求的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平均融资利息成本较传统渠道降低10%以上,探索了大宗商品动产缓解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新方式。

提升定价影响力中国期货,培育国际竞争优势

要打好农产品贸易这张牌,但关键要控风险、可替代、有备手,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中国期货。我国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进出口大国,部分重要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如大豆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棕榈油、菜籽油等其他油脂油料作物也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我国农业强国建设需要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提升国际贸易定价能力。期货市场作为国际化市场,能够连接国内市场与全球农产品资源,推动形成以国内期货价格为重要定价参考的国际贸易模式,保护我国贸易企业的正当利益。目前,在部分菜籽油、菜籽粕国际贸易中,境外出口企业已经参考我国菜籽油和菜籽粕期货价格进行报价,全球农产品期货市场“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20年以来,国内棕榈油、大豆、豆油、菜籽油、菜籽粕、花生等期货期权,作为特定品种相继引入境外交易者,标志着我国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实现了一体化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油脂油料期货定价中心建设。期货市场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培育以定价权为代表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效工具。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期货。展望未来,期货市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主动嵌入农业发展全链条,努力为市场提供多样化、精细化期货服务。一是扎根我国农产品种类多、市场规模大、风险管理需求强的农业大国实际,研发上市更多中国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产品。二是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密切关注粮食、化肥等重要农产品市场情况,强化预研预判,不断优化规则制度体系,主动服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提升农产品市场运行质量。三是支持农业供应链龙头企业开展期现一体化经营,推动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农户、龙头企业合作,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主体、主体连农户的多层次经营体系,助力农业强国主力军建设。四是持续推进“期货+”业务模式创新,积极拓展期货功能外延,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产销衔接,在更多农业产业链环节提供期货方案,深化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更多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市场化手段。五是积极参与全球农业分工,加快培育中国特色的大型粮商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商,提高其在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关键节点中的资源掌控能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