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继续走访多家机构期货实战。
某机构在PJ做过属地,去年做了30多个亿的规模,在售非标产品有30多只,爆款有8只左右,每个月能打一两个亿左右期货实战。手里面还有几个交易所,备案费一般收千二,以前没交易所时,自己一年的备案费就要两三百万。
做LJ属地有七年,从来没有违约过,然而做过一个地方异地违约了几百万,后来还是续作属地给兑付了期货实战。做属地类的,风险还是更加可控些,别看人家看起来比较一般的区域,但因为是属地面向特定人群,当地人还是更愿意相信本地的产品,就算资质一般了点,大部分人还是觉得买自己当地的产品更踏实点,这也算是人之常情,而且这类人群更稳定,资金不会东跑跑西跑跑,也不会见风 就是雨。
市场上还有储蓄类型的香港保险,据说能做到第一年返70%,重疾险第一年返90%,即使返这么高,储蓄型的客户还能拿到五六个点的年化实际收益率,具体怎么玩的,我们也不清楚期货实战。
市场上目前还有一种套路期货实战。有一帮人专门打着自己去找工作的旗号,给公司做销售,这帮人看见销售信息,一来就是好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跑您公司来上班,拿着您给他开的基本工资,连续骗公司好几个月的薪水,结果一单业务都开不了,您要开了这帮人时,您还要给他补一个月的工资。已经有机构被这类人给忽悠走了好几十万了。
有一家做标债机构的策略变了,收了个私募,下面还有另一个私募期货实战。今年的策略是在市场上玩高收益债券,走私募基金的玩法去玩。过去这些年,市场上的城投债券实际上都是保刚兑的,没有出现过实质性违约,因此之前进去专挑高收益债券买的那帮人,实际都赚了不少。但往后走,要么进去的人多了会把收益给打下来,要么因风险下沉难保底层资产不出风险,有伤到本金的可能。过往业绩只供参考,风险和收益这块总是成正比,最终还是要适合自己的。
还有一家机构有N个亿规模,其中一小半是债券,一大半是做量化和期货的期货实战。这家机构去做某地方标债时,体外承诺的补贴没拿到,只有票面账上的收益,然后亏了,票面没问题。当时BL一只债就买了N千多万,结果体外的都没拿到,机构亏大发了,据说是亏了数百万。有些极个别不懂的自媒体号乱写乱说,动不动就是私募跑去做高收益城投能赚几千万,回报率能做到多高,然后跑去诱惑不懂的投资人,然后就是鼓吹赚了会所嫩模走起之类的,那都是成功后的案例,那类机构去玩亏的时候呢?只有悄悄的躲在角落里面哭,所以大家不能只看见狼吃肉,不看狼挨打。
现在机构要进银行和券商的合作名单的规模一般要上20个亿,甚至要上50亿才能进白名单,进了券商和银行的白名单后,就可以拿到部分低成本资金期货实战。C机构主要做直投,一两个月才交易一两次,更侧重长期持有,相比之下做代持成本更高。一般做代持的要关系特别靠谱。去年YG的债成本都上30%了,全部算进去的有能上40%,现在不可能有这么高了,市场上哪怕是YG的高收益债,几乎都被人扫光了。这机构主要有两个人在做,一个负责跑市场跟ZF关系,另一个主要负责交易。
C机构做的FOF机构是一个私募,开始想找信托做,后来想找公募做通道,最后还是找了C公募做通道期货实战。目前规模有两三千万,自己打进去一千多万,这只FOF基金要配置M机构下面5只以上私募基金产品。这家机构在上海主要是做股票和期货的团队,做债的团队在S地,做债券这一块主要就两个人。
平台公司也都是一帮非常聪明的人在玩,您想去撸平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被平台反撸的风险,每个人都只能赚取有限的利润期货实战。
暂时就是这么个情况期货实战,咱们下次继续分享!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期货实战。公众号:大佛聊互联网金融(ID:lsdf62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