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值得关注的期货案例
葛卫东
兵败黑色系
01
葛卫东期货案例,号称期货界的东邪,自称:血雨腥风十四载,罕逢敌手!
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葛卫东的混沌投资大举做空螺纹钢,而以永安为首的江浙资金在大举做多螺纹钢期货案例。结果螺纹从最低点1600多点一路涨到4000多点,葛大佬在半路不得不止损出局,损失好几亿。
葛卫东贸易商出身,对商品的基本面分析不可能不了解,与此同时,从他的公司名称可以看出,他是混沌理论的信奉者,技术分析也不差期货案例。为什么葛大佬会兵败黑色系呢?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上涨可以从需求拉动或者成本推动等角度去理解,然而葛大佬大大低估了政府供给侧改革的决心和威力,在需求并没有那么好的情况下,通过供给侧改革,大大减少供给,来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推动商品价格的上涨。
葛大佬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不要与政策为敌期货案例!
展开全文
傅海棠
一年70倍
02
傅海棠,号称期货界的北丐,农民哲学家期货案例。从5万起家炒大蒜电子盘做到600万,然后做棉花期货赚到1.2亿,用1500万赚到了10亿,一生中抓住了三次大的机会,实现财务自由,充分体现了期货市场的公平性,这里不看学历、不看资历、只看实力。
或许大家都知道傅海棠在期货市场上的成功事迹,很少有人知道他成功之前的情况,他向亲朋好友借了好多钱,在期货市场中也亏了很多钱,亲朋好友都劝他放弃,然而,他坚信自己的交易理念是正确的,而且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期货市场中赚到大钱,现在亏得钱,期货市场只是帮他存着,将来会加倍还给他期货案例。
于是,在2016年傅海棠用8500万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做多棉花让他损失了不少钱,只剩下了1500万,结果他发现了黑色存在罕见的做多机会,秉持着他的“做多是翻倍的行情,做空是打折的行情”这一理论,浮盈加仓,最终赚到了10亿期货案例。傅海棠秉持着简单朴素的理念,加上对自己理念的信仰,正好赶上了供给侧改革的东风,造就了一次财富神话。
傅海棠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交易者要有信仰期货案例!
上海“粳米”事件
粳米期货交易从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10月底被暂停交易期货案例,粳米期价大致出现了三次大幅的拉升:
第一次, 199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现货价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粳米期货从1400元/吨上升至1660元/吨;第二次,1994年春节前后,受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期价从1900 元/吨涨到2200元/吨;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涝北旱自然灾害预期减产的心理作用下,期货价格从2050元/吨上扬到2300元/ 吨期货案例。到了7月初,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出现多空对峙局面。
空方认为:国家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平抑粮价政策的出台将导致米价下跌;多方则认为:进入夏季以来,国内粮食主产区出现旱涝灾害,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局面,而且当时上海粳米现货价已达2000元/吨,与期货价非常接近期货案例。
双方互不相让,持仓量急剧放大期货案例。
随即,空方被套,上粮所粳米价格稳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期货案例。7月5日,交易所作出技术性停市之决定,并出台限制头寸措施。7月13日,上海粮交所出台了《关于解决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有关问题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召开会员大会,要求多空双方在7月14日前将现有持仓量各减少1/3;上述会员减少持仓后,不得再增加该部位持仓量;对新客户暂不允许做粳米期货交易;12月粳米贴水由15%降至l1%;交易所要加强内部管理等。
随即,多空双方大幅减仓,价格明显回落,9412合约和9503合约分别从2250元/吨、2280元/吨跌至最低的2180 元/吨和2208元/吨期货案例。谁知,进入8月,受南北灾情较重及上海粮交所对粳米期价最高限价规定较高的影响,多方再度发动攻势,收复失地后仍强劲上涨, 9503合约从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吨之多,9月初已达到2400元/吨左右。
9月3日,国家计委等主管部门联合在京召开会议,布置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粮油价格的工作期货案例。9月6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加强粮价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工作重点。受政策面的影响,上海粳米期价应声回落,价格连续四天跌至停板,成 交出现最低纪录。9月13日上午开盘前,上海粮交所发布公告,规定粳米合约涨跌停板额缩小至10元,并取消最高限价。
受此利多刺激,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粳米期价连续以10 元涨停板之升幅上冲期货案例。这时,市场上传言政府将暂停粳米期货交易。于是,该品种持仓量逐日减少,交投日趋清淡,但价格攀升依旧。到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券委《关于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管理的请示》。
传言得到证实,粳米交易以9412合约成交5990手、2541元/吨 价格收盘后归于沉寂期货案例。
“3.27”国债事件
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自营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期货案例。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投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1993年10月25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期货案例。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至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案例。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在“327”风波爆发前的数月中,上证所“314”国债合约上已出现数家机构联手操纵市场,日价格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期货案例。
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布的1995年新债发行量被市场人士视为利多,加之“327”国债本身贴息消息日趋明朗,致使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均出现向上突破行情期货案例。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行情飙升后蓄意违规。16点22分之后,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千万手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期货案例。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5月10日酿出“319”风波。
5月17 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期货案例。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
这是一个由于过度投机、监管不力而导致品种最后消亡的典型事件期货案例。
棕榈油作为国内期市较早推出的大品种,一度成为期货市场的热门炒作对象,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参与,市场容量相当大期货案例。但由于M506合约上的过度投机和监管不力,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棕榈油这个品种在此事件之后,参与者 越来越少,直到最后退出期货市场。
早期国内外棕榈油市场由于供求不平衡,全球植物油产量下降,而同期需求却持续旺盛,导致棕榈油的价格不断上涨期货案例。但到了 1995年,国内外棕榈油市场行情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棕榈油价格在达到高峰后,逐渐形成回落趋势。
1995年第一季度海南棕榈油期价一直于9300元/ 吨以上横盘,但在M506合约上,市场投机者组成的多头阵营仍想凭资金实力拉抬期价期货案例。而此时又遇到了一批来自以进口商为主的空头势力,在国内外棕榈油价格 下跌的情况下,以现货抛售套利,由此点燃了M506合约上的多空战火。
1995年3月以后,多空的激烈争夺令M506合约上的成交量和持仓量急剧放大,3月28日持仓一度达到47944手的历史最高位期货案例。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发出了期货监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过度投机,加大监管力度,促使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期货案例。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允许原料价格上涨过猛,对粮油价格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期货案例。这就给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商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而此时,M506合约上的多空争夺硝烟正浓。
多头在来自管理层监控及国内外棕 榈油价格下跌双重打压下匆忙撤身,而空方则借助有利之势乘机打压,使出得势不饶人的凶悍操作手法期货案例。在1995年4月,将期价由9500以上高位以连续跌停 的方式打到7500一线。而此时的海南中商所施行全面放开棕榈油合约上的涨跌停板限制,让市场在绝对自由的运动中寻求价格。
多头在此前期价暴跌之中亏损严重,此时那有还手之力期货案例。
这又给空方以可乘之机,利用手中的获利筹码继续打低期价,在M506临近现货月跌到了7200水平期货案例。至此,M506事件也告结束。此后的棕榈油合约中虽有交易,但已是江河日下,到1996年已难再有生机了。
大多数交易者都想成为葛卫东、傅海棠那样的期货大佬,其实做交易并不容易,要的是确定,逻辑,信念,一个品种、一个方向!确定胜率,同时还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深刻理解人心和人性,剩下的就是交给概率期货案例。
好的交易员,需要6个能力:1、抓核心矛盾的能力;2、择时能力;3、确定性来了果断下重手的能力(效率);4、大量浮赢后拿单的能力;5、行情尾端止盈的能力;6、错了之后坚决止损保命的能力期货案例。
评论